因为气质落落大方,业务能力非常过硬,张璐也被称为“翻译界女神”。在重大场合能够顶住压力,将博大精深的中文翻译成英语,同时还深入浅出,让译文简单易懂又富有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是一篇来自张璐的演讲: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下午分论坛的活动。我想从一个外交翻译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工作中的体会。我来自外交部专门从事政治外交类翻译的司局级单位——翻译司。翻译司现有五个处:英文处、法文处、培训处,近期新增了会议翻译处,主要从事大型活动同传和多语种协调的工作,和西葡文处。
首先,做好外交翻译要有政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是一名外交翻译的生命。这条线把握不好,语言水平再高、翻译技巧再熟也无法胜任政治外交类翻译的工作。工作中考验一个翻译政治敏感度的情况很多,甚至是“陷阱”无处不在,需要译员时刻绷紧政策性这根弦。
举个例子:一位服务对象在谈话中引用中国俗语“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个“神”是要直译还是意译?如果直译,能译为某个宗教中的具体的神吗?外宾所代表国家的宗教背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中文的“神”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可以考虑用一个中性的英文词来翻译,也可以根据语境虚化意译。这需要译员在很短的时间迅速处理相关的信息并选择最恰当的译法。
再如,今年6、7月份中国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大家有没有留意官方主流媒体谈到股市动向时的用词?是“异常波动”。在翻译时不能一味照搬外电用词,如rout, volatility, turmoil, plunge等,需要严格按照中文拿捏译文选词的轻重,如可以译为”unusual fluctuations”。再如,“经济增长放缓”,一般译为economic slowdown。但也有可能服务对象对”slowdown”这个用词不太满意,这时可以考虑译为”moderation”,以照顾我方关切。
其次,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翻译要不断伸出触角感知和吸收新鲜事物。现在的社会发展变化很快,翻译工作中接触的话题也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领域需要学习的新鲜事务层出不穷。因此一名好的译员时刻不能放松学习。记得有一次准备一场外国专家局组织的活动,宴会期间我的服务对象右侧的外宾是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位中方领导也有很强的经济学背景。因为自己平时注意积累了一些经济领域的知识,心里觉得比较有底。没想到交谈过程中,双方始终没有讨论经济话题,而是一直在谈哲学,并且提及若干并非广为人知的美国近现代哲学家和他们的代表思想。还有一次活动碰到的主要话题是以行波堆为代表的四代核电技术,也涉及不少行业术语和技术词汇。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就越发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自己从未觉得哪场活动可以轻松地百分之百拿下,而是始终怀着敬畏之心,认真谨慎地完成每一次任务。
第三,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场合、谈话内容等确定恰当的翻译方式方法。有些活动需要翻译既做主持人又做译员。碰到这种情况,即使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也要注意提高讲话声音,表达要更生动些,语气要更活泼些。还有些活动翻译只要扮演好一个安静的沟通者的角色就好。记得有一次给世界银行的一个考察团做翻译,外方代表中有一位口音很重的韩国官员,当时觉得听他讲话很吃力,所以我不得不经常抬起头来直视他,以帮助自己更好听懂他讲的内容。一整天的活动结束后,翻译工作倒是顺利完成了,但是一位中方代表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意见。他说因为我在这位韩国代表讲话时总是抬头看着他,导致这位韩国代表在讲话时总盯着我这位译员的方向,缺乏和中方代表的直接沟通。我听了以后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在第二天的工作中进行了调整和改正。工作结束后这位中方代表对我的工作表现给予了认可,说认为我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翻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外交翻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中国的声音全面、准确和生动地传递给世界。相信这是服务对象和翻译都希望达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