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英语村 > 学在平和 > 平和故事

平和,我的英语天堂

时间:2009-08-13 00:00:00  来源:杭州平和  作者:徐卫 Will Xu

 

Will Xu,徐卫,目前在北京从事翻译工作。2005.07.17至2005.08.12在平和英语珠海校区就读,初进平和就分到最高级(L8)的班级。Will的这篇文章是通过“平和英语杯”征文的形式递交上来的。虽已离校3年整,我们希望大家读到他学有所成的故事后能有所收获!

平和,我的英语天堂

 

徐卫

08-07-03

 

    练就口语------从平和毕业已三年,今天的我从事英语翻译工作

 

       初到平和,最右边的是我 

         我不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也没有海外经历,很多年了,一直怀着对英语执着的兴趣和渴望说英语的梦想,从学生时代捧着口语书翻来覆去地看,到毕业以后四处寻找口语培训机构,主动去结交外国朋友,再到今天从事着英语翻译的工作,回顾在我的英语学习之路上英语口语的提高经历,我总是从内心里感谢平和,是平和让我体验到用英语感受生活的乐趣,我想念平和,想念我心中的英语天堂。 

 

四年前,自从知道了平和,就养成了隔一段时间登录平和网站去看一看的习惯。一开始是搜索相关信息,拿她和别的英语学校做比较,为自己制定一个全封闭的学习计划,为自己的平和之行下最后的决心。直到2005年7、8月间在平和完成了4周的学习,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平和,直到现在,还会经常地上平和网站去了解一些她的发展近况。一直和曾经教过我的老师Claudia保持着通信,每次在信的末尾还不忘了提醒她和我说说平和新进的人和事。去过很多英语学校,做过学生,也做过老师,对于平和英语,一直保留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我对英语的喜爱开始于中学时代,老师上课时读出的句子我总能准确地把它写在黑板上,英语成绩好还让读理科的我因此占了不少优势。那时还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英语环境,甚至连磁带都没有听过,只知道英语能带给我一纸好成绩,还有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羡慕。上了大学,开始有了听力课,发现原来磁带里的英语比老师念出来的要快多了,于是开始下工夫准备四、六级,也非常顺利地考过了。那时的我,感觉英语就是考试,而考试是难不倒我的。

 

自我认知------漫漫求学路,英语是这样练出来的

 

多年不见,朋友可好?

 

等到1998年去到广州读研究生,才第一次见到了外国人,第一次有了开口说英语的需要。当时只开了一个学期的口语课,老师是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外教,几十人的大教室里,学生们分成组或者结成对子进行练习,能够连续地说出三句话已经是相当不容易,要是赶上老师巡视的时候能和老师对上几句话就已经很有成就感了。为了提高口语,我开始买口语书,买磁带,反复听,反复背,时不时邀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去学校的英语角看一看,想把背熟的东西用出去,却总是张口结舌有口难言,甚至发现为了练习说话而去找人说话的感觉真不好受。在英语角里转来转去,转到夜色越来越深,人越来越少,就剩下了自己仰天叹息,为什么想说英语就这么难?

 

越是说不好英语,越是激发了自己说好英语的渴望。没有语言环境,没有练习机会,只好继续一个人捧着书练,效果还是很一般。等到毕业的时候,看着那些令人向往的知名外企来学校招聘,只能恨自己口语不行而遗憾不已。曾经寄希望于找一家外企,找一份和外国人共事的工作,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环境,毕业后却未偿所愿,进入了一家国营单位。我的工作和生活都不需要英语了,但我仍然不死心,我还是想开口说英语。

 

找寻方法----要突破先造句后开口的思维

 

参加工作了,经济条件也允许了,可以去参加那些口语培训了。我开始了每天下班后风雨无阻地去上口语课,一坚持就是半年。由于是小班上课,练习的机会多了一些,特别是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要提高英语听说真的不是朝夕之功,尽管我在班里算基础好的,也不断感觉自己在进步,但还是听与说不协调,摆脱不了在脑子里先造句再开口的习惯。当时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自己的英语还局限在课堂里,即使是与人交流,也仅限于一个设定的模拟的环境,我仍然是在学英语,而不是在用英语。那时的我,觉得要练好口语就得多和外国人打交道,因此特别渴望能交到一些外国朋友,体验一下现实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感受。但是在那个忙忙碌碌的大城市里,找一个要好的中国朋友都不容易,上哪里去找一个真正的外国朋友呢?

 

缘分有时候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还真的把一个朋友赐给了我。那天我无意中在一张报纸上看到某个培训机构要做一个免费的英语公开课,实际上就是为开办英语培训班做广告宣传。我当时没有再参加培训的想法,只是想去听听这个免费课,于是见到了那个在台上充满激情的来自加拿大的白胡子老头。等课后大家都走了,我便上台去和他聊起来。他对我印象很好,于是互留了联系方式,开始了这段至今已有5年多的友谊。从那以后,英语不再是课堂上的一种练习,而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和英语有关的东西,咖啡、西餐、圣诞节也走进了我的生活。他爱好交朋友,喜欢热闹,曾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每周去他家聚会,那段时间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尽管最开始我是因为想提高自己的口语而和他结识,但慢慢地我们成了真正的朋友。通过他还认识了很多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后来的那些朋友都或远或近,长时间不见也大多不联系了,只有这位最初把英语带入我的生活的白胡子老头,成了我不变的朋友。

 

        当年的学友也在平和任职了

结缘平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全英语环境

 

两年过去了,我的口语有了很大长进,我又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了—我希望过一种只说英语的生活。虽然当时生活中不乏外国朋友,但每周加在一起说英语的时间也不过是几个小时,语感时好时坏,我已经不满足于此了,我想体验一下纯英语的生活是什么感觉。在准备从单位辞职前的一年里,我就开始在网上找各种封闭式的英语学校。比较吸引我的主要有珠海的平和英语和桂林阳朔的几家学校。我反复地比较,包括师资、环境、口碑、价格等等。因为我在广州,了解平和英语也更容易一些。我从不放过平和在广州的公开课,还亲自跑到珠海去体验了一下学校的氛围。最后选择平和,除了她的名气更大以外,还因为那本《平和故事》,故事里的人和事让我看到了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和谐的氛围,我没有理由怀疑这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

 

封闭学习----减少对外工作,坚持不讲中文,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2005年7月17号,刚刚辞职半个月,我就背着包来到了珠海,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平和英语学校。意料之中地,我被分到了最高级别的班里,开始了4周的学习。确切的说,应该是4周的生活。平和虽然也上课,但她的特色还是这里的生活,小班上课并不是平和英语独有的,但这里的不同之处是课内课外都只说英语,从学习到生活,英语成了唯一的交流媒介,课上所学马上能够付诸实用。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我很快就进入角色,融入这个纯英语的世界,渴望着突破式的进步在自己身上出现。我很珍惜这盼望已久的学习机会,很刻苦,也很主动。自从进入平和第一天起,我就再也没有说过中文,我甚至为此换了一个临时的手机号码,中断了和朋友的联系,去超市买东西也从不张口说话。我在自己身上做一个试验,希望看到4周的纯英语环境能在自己身上创造出怎样的变化。

 

学英语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时间的紧迫也带给我一定的压力,毕竟我只有4周时间。学了很多年的英语,很渴望借助平和的环境让自己的英语产生一次质变式的飞跃。最初的一两周里,这种迫切的渴望也造成了一些急噪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语感越来越好,我也渐渐地悟出了一个道理:来到平和英语,不需要把传统方式的学习压力加给自己,不用再去计算自己又增加了多少英语知识,只需要融入这里的生活,英语在我身上会逐渐地产生变化,等到看到这些变化时,自己已经收获很多了。我还是很勤奋,只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和人交流上,这让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也更加享受了平和那种和谐友好的氛围。等到毕业的时候,我能真切地感觉到,我更加习惯于说英文了。虽然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能和作为母语的中文相比,但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已经发生转变了,简单来说,我已经找到说英语的感觉了。

 

 

不学猴子摘玉米----语言环境很重要,多听、多说、英语角

 

常回校看看

    最初离开平和的那段日子里,我很怕失去这种说英语的感觉,我在广州四处找英语角,我尽量减少和以前的朋友的交往,我努力地继续用英语去思考,但回到中文的环境中,那种在平和培养起来的感觉还是悄悄地在溜走,慢慢地,无论我怎样想去抓住它,最终还是逝去了。我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我还是能够流利地说英语,但感觉已经不如在平和生活的那段日子了。在需要的时候,我能够拾起英语和人交流,但说话和思考的习惯还是转回了汉语为主导。平和那段学习带给我的进步也是毋庸质疑的,我的语感增强了,信心也增强了。如果再回到纯英语的环境中,我觉得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将自己的大脑和舌头重新调回到英语频道去。

 

离开平和三年了,我去过其他学校教过英语,时间不长,然后来到北京,进了一家外资公司。现在的工作环境可以说也是半中文半英语,我还需要给老外做口译。这两年的时间里,口译水平是长进了,但说英语的感觉还是以前在平和那段时间最好。回顾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尝试过很多方法,换过很多环境,让我最怀念的还是平和英语学校。我也经常想,平和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好,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呢?

 

难忘平和教学----培养语感,突破“中文式英语”的法宝

 

首先让我想念的是她的纯英语环境。国内的学校一般都是用汉语来教英语,即使是外教授课,英语也只是课堂语言,下课后马上回归汉语,毕竟英语是无法和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汉语相竞争的。只有象平和那样有足够多的外教和严格的制度,才能真正保证纯英语的环境。在平和呆上一段时间,说英语仿佛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不管说得好与不好,大家都习惯了说英语,环境的力量真的是不可思议。现在的我,每天和老外在一个办公室共事,但还是感觉说汉语更轻松一些,毕竟办公室只是半英语环境,而且工作之外的生活都是汉语为主。思维好象有一种惯性,在汉语主导的环境中就习惯用汉语思考。而在纯英语的环境里,又会倾向于英语思维。

 

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自己对英语的感觉。说起平和带给我的体验,最让我陶醉的应该是那种说英语的感觉。发现自己说得越来越流利,发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地说英语,那种感觉真的是妙不可言。说一种语言,语感非常重要,但语感又比较抽象,别人能看出来,自己也能感觉到,却很难用认识多少单词、掌握多少语法来衡量。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口说,说得越多语感越强。在一个纯英语环境里,每天逼着自己只能说英语,语感自然也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了。即使以后离开这个环境,对语言的感觉变弱了,变生疏了,但它已经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了印记,它的影响还残留在我们的大脑里。因为我们曾经用它来生活和交流,所以我们更容易重新把它拾起来。在平和,无论你是欢喜自愿地接受这种纯英语环境,还是苦恼被动地接受它,都不要错过这种环境带给我们的体验,它让我们的大脑和口腔与英语发生一次联系,这种联系将刻在我们的生命里。

 

      祝大家毕业后英语路走得更好  

难忘平和人----轻松友好,交流分享,都是一家亲

 

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平和的人文环境。珠海这座依山傍海的海滨城市就象是平和的大花园,每一个来平和工作和学习的人从踏入珠海那一刻起,迎面而来的海风、扑入眼帘的海景就先洗去了一路旅途的疲惫和现代人身上的喧嚣浮躁之气。平和是一个国际化的村落,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无论以前是公司老总还是在校学生,大家都可以轻松地打个招呼,聊上一会。我总是想找出平和那种友好氛围的基础,是因为大家怀着提高英语目的走到一起来,因为共同的目标而变得友好了?还是因为和老外在一起,出于礼貌而变得友好了?或者是受了学校倡导的和睦和谐的办学理念的感染而变得友好了?也许这都是原因吧。我倒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大家变得更纯粹更简单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只能说英语了。使用一种不熟悉的语言去生活和与人相处,表达能力受到了限制,思想也变得简单和纯粹了,离开了以前的生活环境,忘掉烦扰的工作与生活琐事,用一种我们并不擅长的语言,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虽简单却快乐而充实。当我们可以和任何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说一声Hello并且坐下来聊上一会,彼此不会觉得拘谨或者戒备,我们可以相信,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的很容易拉近。因为这种轻松友好的氛围,英语交流也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在外资公司工作,和老外之间也会有很多事务上的沟通,但上下级之间的距离总是存在的。再加上紧张的工作压力,更是少了很多交流的欲望。而平和也成了我心中的一片乐土,在那里,没有压力和距离,只有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交流。

 

享受语言----在学习中分享英语的乐趣

 

很多人说,英语是一种工具,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一种从事跨国性质工作的实用工具。的确,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英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它不如母语那样能够精准地表达我们的意思和感受,除了必要的时候,我们不会去使用它。很多人学它是为了利用它,利用它升学、出国、做业务。但是,如果我们放下这些实用主义的想法,真正地去体验这种语言带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会发现,英语其实是一种生活。当我们沉浸在另一种语言的环境中,当我们所见、所听、所说、所想全部是用一种异国语言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看问题的视角变了,交往的圈子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本身逐渐变得和过去不一样了,而学习语言这个最初的目的,也不过是这种改变带来的一种附加产品而已了。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学会一门外语,不只是多了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只是多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而是多了一个世界,多了一个头脑,多了一次生命。的确,当我们不把英语当作工具,而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发现,原本只有一次的生命,可让我们经历别样的生活。而当这种生活融入了积极、快乐、新鲜、和谐的元素,也就变得更加让人难以忘怀了。是的,在平和,英语就是这样一种生活。

 

离开平和快三年了,我还在学英语,工作中需要学,兴趣也驱使自己学。很长时间了,一直想再写一篇关于平和的记忆,甚至题目都早就想好了,却一再地耽搁了。作为英语爱好者,我并不反感学英语。有些遗憾的是,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英语不可避免地又成为了一种工具。学了这么多年,有过很多次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变迁,随着对英语学习的体会的加深,我变得更加想念平和,想念我心中的英语天堂。在那个被称作国际语言村的村落里,英语不只是学习,还是生活。

 

Will就读时所在班级和老师:Claudia/Kelly( L 8 )

 

 编辑:Ruby

 

开课仅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