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09-18 00:00:00 来源:中国政协报 作者:关慧
简述 : “平和”的成功,是理念的成功、是价值观的成功,是文化的成功。“我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个奇迹推广。现在许多人都觉得无奸不商,甚至认为这是成功必要的手段,我想用‘平和’的经历来打破这种神话。”延展文化
——珠海市香洲区政协委员洪秀平的理想和手段
关 慧
摘自2004年5月12日<<中国政协报>>
珠海三面临海,北接广州,干道旁栽种着修剪整齐的芭蕉树,空气中满是南方特有的潮湿气味。有人说,这里进出内地只有一条通路,相对封闭,工业和商业都不是特别发达,甚至经常会有一些本地居民不大听得懂普通话,是一个适合生活但不适合创业的地方。洪秀平当初也没想到,梦想的种子无法在大都市着床,反而在这个有点“小国寡民”味道的美丽小城,找到了生长的土壤。
(一)
如今,洪秀平麾下的“平和国际语言村”坐落在珠海的香洲文化广场,占地约3000平方米,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平和”,洪秀平确立了他“浸泡式、全封闭”的培训模式。他的“平和”,唯一被允许使用的语言,就是英语。“平和”的信条是:用英语学英语,而不是用“中文”。五年之后,洪秀平成功了。去年,“平和”荣容列中国十大知名外语培训机构行列。之前并未大肆宣传的“平和英语”,俨然以黑马之姿加入英语培训的第一军团。
“平和”发展如此神速,常有人称赞洪秀平经营有方,特别会赚钱。可每每至此,洪秀平总是觉得心中惶恐:“有人说我是‘儒商’,我觉得我连‘商’都不是,我只是一个地道的书生。”
洪秀平在这几年中,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聚人”。他认为,任何成功的组织都必须凝聚人力。而他依靠的手段就是交朋友。洪秀平好交朋友,会交朋友,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在他家中的显眼位置摆着一套国际象棋,他告诉记者:“我小时侯很喜欢下棋,专门喜欢与棋艺比我高的人下。”他相信南怀瑾的一句话:“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他清醒的知道,自己长于文化建设,而缺乏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人们互相搭档和配合。他希望接触的每个人都能给他贡献智慧。
在他看来,所有的老师、员工、学生都是他的合伙人,与他同舟共济。在“平和”,不熟悉的人会分不清谁是这里真正的老板。这里每个人,包括老师、员工甚至学生,都直接称呼他“ping(平)”,洪秀平自己也会经常给新生做一些讲座,他讲课的时候,表情丰富,手势不停,似乎深深陶醉在与学生互动的乐趣中。他告诉每一位新来的学生:在“平和”最大挑战,就是与外教老师交上朋友,而英语,是交上朋友的工具。“平和”的外教,已经成为“平和”、甚至是珠海的一景。这里有眼镜带得低低的银发英国老太,也有顶着满头辫子的美国小伙子,十四个国家的人留在这里为提升中国人的英语努力,十四个国家的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连洪秀平自己也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二)
下班时间已过了好久,“平和”的文化广场上总还有一些学生和老师继续未完的交流,一位刚到“平和”不久的员工告诉记者:学生们都不愿意走,这样的聊天能在门口持续很久。
文化的养成和延续,是洪秀平一直注重的。在“平和”培训的学员中,有许多企业的老板,其中不乏拥有千万身家的。有许多这样的人在来到“平和”培训之后想跟“平和”合作,并附带各种优惠的条件。可面对这些诱人的机会,洪秀平最终都一一拒绝。问及原因,他说:“我要保证的是平和的文化环境,我不会将平和轻易的绑在任何其他人的车上,不论这个车多么高档、豪华、飞速。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宁可老牛拉破车,慢慢地发展。方向和目标比速度更加重要。方向不对,南辕北辙,速度越快,离目标越远。”在这方面,洪秀平的态度与用人方面的开放恰恰相反,在“平和”创办初期,他也坚持“有一分钱做一分的事”的道理,从来没有负债经营过,宁可发展慢一点,赚少一点,不用其他人的钱来慷慨,来冒险。洪秀平不是不想做大、做强,事实上他也认为“平和”已经到了可以倚靠珠海大本营,走到广州、深圳、走到全国的时候,但他首先要做的,是推广“平和”的文化。“吸引我的老师的,不是这里的工资待遇、也不一定是珠海的自然环境,而是这里的人文环境。”洪秀平有些自豪的说。
(三)
洪秀平是浙江杭州人,小时候,家就住在西湖边上的小巷子里,他饭后总喜欢去西湖岸上走一走。别看现在洪秀平英语说得比中文还流利,当初的英语考试,他是交过白卷的。就是因为在西湖边上遇到了一位外国人,他才发现语言的魅力:掌握一门语言等于打开了一扇文化之门。从此他立下宏愿,一定要到国外去看看,把国外的文化带回中国,做中国文化的“普罗米修斯”。
追梦的道路绝非一番风顺,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吸引的洪秀平真正踏上大洋彼岸后,却发现渐渐失落了自己。在国外的土地上,难以找寻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信。“我那时候才发觉,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才是我成长的根基。”就这样,在90年代初正风行出国镀金的时候,没有美金、没有绿卡、没有让美国在自己的身上留下更多印记的洪秀平回到了中国。
可即使回到了中国,洪秀平的“海归”身份并没有带他走向理想的通途。从美国到琼海,从琼海到海口,从海口到广州,再从广州到珠海,他辗转多地,国内的事业一路曲折。转战珠海,洪秀平的梦想已经所剩无多,当时只想凭自己优秀的外语水平做一名英语老师。但这样简单的梦想依然屡屡碰壁,洪秀平走投无路,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聘用自己,做自己的老板。也就是当初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成就了现在声誉渐隆的“珠海平和国际语言村”。
洪秀平总也忘不了最初创业的日子。“平和”的前身是一间废弃的卡拉OK包间。最初的创业阶段,洪秀平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如何支付员工薪水、如何支付水电费。据说当时因为怕费电,满热的天不敢开空调,可不开又没有学生会上门。为了生计,洪秀平左右为难。“第一次招生,来了8个人,已经比我想象得好的多。”回忆当初,洪秀平仍觉得有些辛酸。
(四)
在珠海创业、在珠海定居,使洪秀平热恋上了这个城市。他总觉得应该为珠海做点什么。他认为从珠海城市的特色和发展的态势来看,非常适合发展文化。提高珠海的整体品位和形象,要从文化做起。而第一位的,是引进各式各样的文化人。“我想做平台,我想做‘缘分’的工厂。”洪秀平这样向记者吐露自己的心声。他希望珠海最终可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大村落,成为文化的“世界之窗”。洪秀平为此尝试着各种的努力:补课式的大量阅读中文书籍,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只要了解到他欣赏的学者讲学的消息,洪秀平会慕名而动,从珠海远赴外地;在“平和”开办各种沙龙和论坛,把他心目中的文化人,请到“平和”来,请到“珠海”来。虽然,这条文化振兴珠海的道路一定是迂回漫长的,但“平和”的成功操作使他对此充满信心。
在洪秀平的家中,有一张木质的躺椅,据说还是从海南搬家时带过来的家当,已经有好久的历史了。接受采访的洪秀平就坐在这张躺椅上,摆着一个舒服的姿势,慢慢晃着,述说着他心怀天下的梦想:“珠海三面环海,我就是想在这里作为珠海引进文化贤达的宋江……”
离开课仅剩天